('\t\t\t闲臣风流作者:衣山尽
正文第二百零二章我是龟相我为自己代言
在国古代,多以籍贯称呼德高望众,手握至高权柄之人。
如,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大家都尊称他为袁项城;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合肥;徐世昌,徐东海。
严嵩字惟,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世人都以严分宜尊称之。
说起严嵩之所以能够坐到首辅位置,除了他有过人的理财手段之外,还有是能写得一手好青词。
所谓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的奏章祝。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要求形式工整和字华丽。
今笃信道教,平日间经常在宫设香案打醮,每次打醮的时候都需要焚烧清词。偏生这东西皇帝又写不好,于是,严阁老凭借这一手段简在帝心,青云直。
朝大臣们对他鄙夷之,嫉妒之,痛恨之,给老严取了个青词宰相的外号。在大家口,这是一个只懂得溜须拍马的奸佞小人。不过,在内心,大家怕是恨不能身代。只可惜老天爷不给咱们这个亲近皇帝的机会啊!
现在,徐阶得到这么个机会。
事情是这样,前一段时间,小严突然病重,已经在病床躺了十来日。虽然嘉靖皇帝派了御医给他诊治,可十几副药下去,却不见好转。
按照御医的说法,小严的身体天生和常人不同。短项肥体,身材矮小,又是独眼龙,身的血脉气息运行不畅,极易患病。再加年事渐高,这次估计还得在家呆很长一段时间。
本来,人食五谷杂粮,哪里有不生病的道理。病了,吃些药,养养是了。
可是,严东楼这一倒下,严嵩的笔头子却不灵了,写的青词也是枯燥乏味。
一次如此,两次如此也罢了,次次如此说不过去了,引得嘉靖皇帝大为不快。
这个时候,徐阶想起坊间传说严嵩每次所作的青词都是小严代笔,难道这是真的?
在前几日,嘉靖皇帝大约是为严嵩的低劣笔忍无可忍,突然诏徐阶去玉虚宫侍侯。
徐阶知道这是天赐良机,他是松江人,江浙自古出才子,曾为翰林院编修探花及第的徐阁老自然笔了得。抖擞起精神,一连做了三篇青词,做得花团锦簇。
嘉靖见了,圣心大慰,又叫人赐了他一套宣城撒金便笺,这对一个臣子来说可是莫大的恩宠,他内心也是异常得意。看了看旁边一脸失落的严嵩,心暗想:彼辈可取而代之。
此刻,听到严嵩这淡淡一句话,却如同有大雷在心炸响。
立即明白自己这几日实在时喜极忘形了,以至引起了严嵩的警惕。
难怪昨天宗室人大闹皇宫,内阁其他三相都推脱有事,这是要把黑锅扣到他头,这肯定是严首辅的主意。
想起严阁老往日整治政敌的手段,徐阶心震摄。
徐阶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笑道:“等下陛下若诏,我怕是要出丑了。”
严嵩问:“为何?”
徐阶道:“首辅,你我都是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赋诗做词也是不难,可要做好却不是那么容易。诗词不同于八股时,将经义理清,道理说透即可。所谓诗赋本天授,妙手偶得之。思到了怎么写怎么有,若无,算是扯断三千烦恼丝也是无可奈何。”
“实话同首辅讲,今修真炼丹,我也偷偷作了不少青词,但和你起来直如萤火和浩月。惟独拿得出手的两篇,前几日都已经献于君前。若再强作,写得一塌糊涂,惹君不快,却不是美事。”
“等下若天子有诏,老夫却是不肯去的。”
严嵩一笑,然后叹息道:“是啊,诗词一物全靠灵感,灵感不至,也没有法子。宫这位老爷,天纵英才,寻常劣作糊弄不过去的。也对,内阁这么多事务总得有人打理。次辅若不肯去,等下我去回了陛下。”
徐阶心冷笑:好你个严大人,你做不出来做不出来,说什么灵感。别以为大家都不知道你之所以有今日的风光全靠你那精明能干采过人的儿子……哎,我也有这样的儿子好了。
他表明了态度不敢挑战严嵩的地位,值房里的气氛轻松下来。
大明朝臣的一二把手又说了一些闲话,不知道怎么的扯道家务事。
徐阶:“东楼这次病得不轻,可请了郎。依我看来,太医的药不是不能吃,实在是见效太缓。若得了急症,遇到这种慢郎,却叫人心着急。”
严世蕃号东楼,世人多以东楼先生称之。
严嵩:“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章,京城十可笑一说,原来次辅也知道了。哈哈,其实说得挺有道理的。”
“拿太医院的药方来说,因为看的不是天子、亲王,是宫贵人,用药都十分小心,生怕用了猛药出了事,担罪责。左右都是甘草、川贝、天麻这种吃不死人的东西。不过,圣恩却不能不受。”
严嵩又道:“太医院的方子固然要吃,但外间也得请郎来看看,双管齐下,也多一分安稳。”
徐阶装着松了一口气的样子:“首辅此言极是,想必东楼的身子不日能好转。”
严嵩苦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即便是李东壁下的方子,却也没什么效果,说是得养,养一年半载,元气若是恢复了,或许有救,若恢复不了,那只能听天由命了。”
说到这里,严嵩的目光露出一丝担忧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