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值是个大魔王一般的存在,非常难。
哪怕冯导跟他解释过,方一凡听都没听懂,一脸懵。
再然后,灯光师根据演员和摄像机位置,以及光圈值确定灯位和照明,开始打灯。
这个过程,灯光小哥的动作虽然快的已经飞了起来。
但其他人的心理活动依然是,他这个光都打了一个世纪了。
方一凡也是如此想。
这方面更让人崩溃的是,导演拍到一半,忽然对刚才肯定过的灯光不满意,要重新来。
导演也不是神,出错很正常,当然,正常来说,会把锅甩给灯光。
又或者找别的借口,大家心领神会就好。
同时,群众演员,道具和道具师就位,主要演员再次进场,带机排练。
然后各部门检查调整,完成后正式开始拍摄。
开机拍摄,简单说,就是不断犯错纠错,频繁NG,NG,NG到导演满意为止的过程。
至此,一个镜头终于诞生。
为了这个镜头,小到几十人,大到成百上千人,配合默契,毫无失误也要忙活几个小时。
而这个镜头,在成片里,很有可能只有几秒钟,甚至被残酷剪掉,观众根本看不到。
这个过程里,没有谁是从来不犯错的。
尤其像冯导这样,没有自己班底,拿钱拼凑出来,毫无默契可言的剧组。
拍摄过程中,各种错误耽误拍摄,更是频频发生。
一部电影,拍摄数月到一年,太过正常。
想墨镜王那样,一部电影拍个三年半,才是坑爹典范。
冯导算是有真本事的,过了初期的磨合,失误率断崖式下跌,拍摄速度也越来越快。
方一凡也随着学到不少东西。
至于演技,嗯,跟着冯导学的有模有样,低级错误也越来越少。
本身他饰演的角色,在主角兼编剧郑子都的笔下,变成了冷酷男神,专注于习武的武痴。
对演技要求依旧不高。
至于后期郑子都被主角毁灭性打击后黑化,额,郑子都甚至连具体剧本都还没创作出来。
只是有大纲而已,剧本创作进度大约有百分之七八十,还没彻底完成。
拍的时候还有可能随时被冯导和郑子都推翻。
方一凡无权无势小男二,反正两人说什么是什么,他跟着刷试错经验。
以后能避免不少可能出现的同类型的坑,美滋滋……
PS:和编导课一样,只有这次将拍摄电影写的详细点,以后关于主角拍摄电影准备工作,相关拍摄细节,一笔带过,默认主角已经全部弄好……
肝,我做到了,此时应该有鲜花,评价票,月票,打赏诸如此类(手动滑稽).
<div class="divimage"><img src="http://127.0.0.1/files/article/attachment/.gif"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