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段今朝不由暗感惭愧。
看来,自己应变之力还是不够啊。
有了位高权重的李成栋在手,围攻不休的清军,果然攻击渐歇,直至完全停止。
……
话分两头。
李成栋在刀斧手发起攻击时,之所以突然变得神情痴呆、双目发直,显然也是想到了“借刀杀人”此节,因而才显得有些心灰意冷。
以他之才智,只要沉下心来细思,其实并不难察觉。
这一发现,让他原本还在“听命与抗争”之间挣扎徘徊的心,陡然变得无比坚定。
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抗争!
既然听命忍让,是被暗算的结局,又何须再忍?
哼,那就较量一番吧,简直欺人太甚!
……
有了决断之后,李成栋决定“报之以李”。
毕竟,之前陈近南五人并未向他出手,有恩于他。
毕竟,是他一力促成的此次谈判,有愧于人。
毕竟,“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古训,他一直谨记,不敢忘怀。
陈近南五人前来谈判,也相当于负有特殊使命的“来使”。如果被围杀于自己的大营之中,那自己的一世英名岂非付之东流?
再说了,抗清义军中高手众多,即便干掉这五人,也难以左右大局。反之,很可能引来疯狂的暗杀报复。
如此一来,统帅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还如何研判敌情?还如何指挥战斗?
……
可怎样才能助对方五位“来使”脱险呢?
喝令住手?
恐怕值此混乱之时,无人能听清号令!
而且,下令攻击的是统帅,如果自己这个副统帅下令住手。那这些将士何去何从?听谁的?不听谁的?
而且,这不是正副统帅之间公然决裂了么?
如此一来,无论李成栋占理与否,他都是无理的一方。
明目张胆的违反统帅之令,哪还有地儿说理?
何况,还是军令如山的军营?
何况,还是以军纪严明闻名于大清的李成栋?
因此,此策显然不合适。
……
调派亲信反戈相助?
那“乱臣叛贼”的罪名,会迅速坐实,自己再无任何机会抗争。
结局,在面君子之时,不是当场被杀,就是当场被擒。
因此,此法绝不可取。
……
反复思虑之后,李成栋决定只身冒险。
他断定那贵族统帅谋杀自己之心思,并未告诉他人。毕竟,这事并不光彩,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那么,在其他清军将士眼中,自己还是位高权重的副统帅,还是清军之一代名将。
那贵族统帅断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顾自己生死。
毕竟,那样做不但在朝堂上说不过去,就连兵心都会迅速流失。对属下之生死看得极淡的统帅,谁还敢跟随?谁还会卖命?
何况这位属下,还是这支军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统帅?
对副手尚且如此,对他人可想而知。
……
事实证明,李成栋的判断非常准确。
那贵族统帅果然不敢棋行险招。
并未再度下令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