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一生孤注掷温柔(全)作者:阿堵
分卷阅读95
两银子?这笔“折桂金”,礼部几个执事抽头,剩下的大家伙儿就地瓜分。至于侍郎以上官员和各位翰林学士大人,厅堂里伺候舒坦了,没人会过问这些琐事。
对报名的士子来说,交钱既是上头的命令,便只有遵照执行的份儿。谁有资格有胆量去追究这命令到底来自哪个上头?
先前那年轻人把子释打量几眼,道:“你怎的还不去拿筹?这会儿去拿,今天都不定轮得上呢。”
子释腼腆笑:“我不知道要交钱……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再来。”说着拱手道谢,转身要走。
那年轻人忍不住句嘴:“你先把筹拿到,再回去取钱,岂非两不耽误?”
子释正要回答,就见几个士兵出来,在发筹的地方加张桌子,个小吏坐到后头。为首士兵冲人群里嚷道:“交钱拿筹!现交现取!”原来因为有人面完就溜,他们吸取教训,改后端收费为前端收费了。
子释摊摊手,冲年轻人笑笑:“谢兄台。”抬腿走了。
“哎——”年轻人差点脱口就说“我先借给你”,忽然想起对方素不相识,又咽了回去。
子释边走边窃笑。心说:“兄台好意。不过,我不是来报名的,我是——来考察市场的。”
几千士子聚集西京,数住在城东“御连沟”西岸“芙蓉冢”带。
御连沟原先叫做“雨帘沟”。赵琚到益郡之后,把昔日睿文帝南城潜邸修整扩充作了行在,这河水由城东向城南拐个弯儿与宫中湖泊相通,于是改叫“御连沟”。“芙蓉冢”传说是古蜀国芙蓉公主埋香处,后来成为文人骚客喜欢的游乐之地,文化产业也跟着发达起来。等待秋试的士子们自然旅居在此羁绊流连。就是那些住在别地儿的,也时不时上这儿来结朋识友,收集信息,切磋交流。
八月中秋前夕,有天午后,“御连沟”西边“朱栏大街”把头最大的书坊“富文堂”里,进来了两位顾客。
正是人最少的时候,只有个伙计脑袋顿顿在柜台后边打瞌睡。听得脚步声响,懒洋洋抬起头来。
书坊生意不比别家,用不着殷勤兜售,该上门的自然会来。朱栏大街上文坊书肆十几家,“富文堂”以品质庄重,印刷精良,门类齐全,价格公道而著称。店主尹富文本身就是有名的大藏书家和古籍鉴赏家,店内出售的很书籍都经他手自刊校,逐张过目,故此信誉极佳。尹老板十分看不上那些走偏门的同行。他的店里从来不会出现什么《群芳谱》啦,《燕燕于飞》啦,《闺门幽艳列传》啦这种狎邪之书。不会神神秘秘把客人拉到后堂,推销价格高昂的套色彩印春宫图册。
自从朝廷宣布今春重开科举,“富文堂”的生意简直红过六月里的日头。逃难流亡而来的读书人们,尽管圣人经典堪称饭碗,但是危急之中,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砖头样的饭碗随身携带。再怎么自诩博闻强识,到了考试前夕,也不敢不温书复习,加紧诵读。年前刚得到科考的消息,尹老板就组织人力资金大规模刊印经史典籍,口气卖出去几万册。到了八月,该买的差不都买齐了,店里才慢慢冷清下来。
那伙计抬头看看,进门的是两位少年。前边个头戴士子巾,身着青直裰,手里把竹骨折扇,典型的书生装束。做生意的看人,向来先看穿戴。伙计心下嘟哝:“‘巾角少了坠,扇子没有穗,腰上缺了佩’——没油水的主儿,得盯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