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一生孤注掷温柔(全)作者:阿堵
分卷阅读158
句。
“年画上的神仙都呆呆的,哪有少爷好看!”小曲嘴快,说完了才想起脸红,双手捂着不敢松开。
子释接过李章递来的象牙鱼符挂在腰间,副事不关己的语调:“不好看怎么行?不能失了朝廷体统啊……”
子归把个小包裹交给李章:“衙署的饭菜大哥恐怕吃不惯,这盒子里是雪茸饼,盅子里是五元汤,隔水馏馏便好。拿稳别洒了。其他物事都在车里放着,头天去,也不知有啥缺啥,你跟大哥进去留心看看……”
直到过了巳时,新任兰台令终于抵达翰林院兰台司。普通双轮马车,四个男仆跟着,这排场在同品级官员中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可是,头天上任就迟到,叫德隆望尊的上级兼老前辈领着干同僚下属等了个时辰,这派头也大得不能再大了。
子释态度好,自上而下挨个致歉。众人纷纷表示无妨,李大人太客气。即使本来憋着火的,也架不住他笑意盈盈温言款款,手忙脚乱的还礼。其中王宗翰和元觺麟是老相识,看见他喜不自胜,迎上来殷勤问候。唯独陈阁老板着脸置若罔闻,待他轮招呼打遍,忽质问道:“小子何晏也?”
这是《正雅》里圣人问弟子的话,意思是你这家伙为什么来晚了?
子释暗忖:老头子要给我下马威呢。这种时候,不可示弱。彬彬有礼回了两句气死人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以晏如也。”故意把“晏”字由迟来的意思扯到安然自若上。
陈孟珏瞪他半晌,哼声:“你跟我来。”冲旁边几个编修道:“把《集贤阁总目》搬出来备用。”
元觺麟追问句:“阁老,都搬出来?”集贤阁的书虽然烧了个精光,藏书总目在翰林院国子监都有简备份,因此得以幸存下来。说是简,记载了上万部典籍名录,也足足二十大本。
“都搬出来!”陈孟珏甩下斩钉截铁的命令,人已经进了内室。
王宗翰充满同情的看着子释。
子释侥幸的笑笑:“我以为阁老会跳起来骂人,竟然没有。”
元觺麟苦笑声:“兰台令大人,你惨了!”
翰林院兰台令,掌皇家典籍。从前有集贤阁的时候,就管着集贤阁。所以子释如今的职务,勉强相当于后世国家图书馆馆长兼中央文献研究所所长。这个位子却是他第次得宁书源接见,探底细谈条件时,主动向太师讨来的。正好陈孟珏大学士当着国子监祭酒,兰台令本属临时兼职。只不过这差使枯燥繁琐,吃力不讨好,无人愿意接替,兼就是六七年。
兵祸战火,皇家典籍毁损殆尽。这些年礼部从民间征收上来不少书,兰台司便对着《集贤阁总目》,册册核实本,查漏补缺,校勘考订……陈阁老是乐此不疲,新来的年轻人往往坚持不过两年,就想办法找路子转调其他部门去了。
按说兰台令三品文职,至少也要进士出身,然而子释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太师作保,圣旨任命,又是整天与故纸堆打交道的职务,别说从中作梗,连说闲话的人都欠奉。
陈阁老指示几个编修把高高两摞目录堆在平头乌木大书案上,自己坐在后头,边翻弄边闲闲道:“‘集贤阁’经史子集四部,要说种类芜杂,应属子部,要说卷帙浩繁,则当推史部。你可知《总目》中光史部就有十余类之?”
子释听阁老语调,是个问句,垂首答道:“史部目录按编撰者分,有实录、正史、杂史、伪史、逸事五类;按体例分,有编年、纪传、会要、纪事本末、州郡方志五类;另有典章制度、岁时地理、艺文百工三种专名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