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抄袭与感谢马圣开源
《我们自己的可回收火箭,听路云说!》
《淘汰固体火箭的我国第一款液体可回收火箭——万户!》
《六百多年前的万户会梦到今天的火箭吗?》
《对标猎鹰九号——万户火箭!》
当“万户火箭”的新闻出现之后,普通人先是一阵恍惚,然后看了新闻之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毕竟火箭距离普通的人的生活还是有亿点点距离的,倒是讲解ppt的那个帅小伙眼熟。
“哦,这不是那个路云吗,又上新闻了,这个明星挺火的。”
另一边,对航天比较关注的人就有些吃惊了。
想当初太空叉刚开始研发可回收火箭的时候各方都不看好。
国内的有些人以为只有国内航天专家不看好,然后以此来证明国内的愚昧落后。
事实上不管是老美自己的航天专家还是欧罗巴航天局的航天专家都不看好。
而且只是“不看好”,并不是说不能被实现。
当然,其实是多年惯性的老航天思维。
他们认为全球每年只发射几十枚火箭,分到各国的次数就是十几二十次,甚至有的国家一年就发射几次,用得着搞回收吗?
事实证明没有那个需求。
但可以创造那个需求!
太空叉的老板马一龙直接提出了一个需要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计划,目的是让世界最犄角旮旯的地方也用上廉价方便的网络。
后来“星链”计划更是把数量提升到了4.2万颗!
并且下个月就要把两个试验卫星发射到太空了。
这玩意必须用可回收火箭,用一次性火箭得赔死。
而当猎鹰九号火箭可以回收,甚至成功发射了一枚二手火箭之后,不少业内人士和爱好者就意识到了可回收火箭的重要性。
国家层面更是意识到了4.2万颗卫星挤满近地轨道的严重性。
那真是涉及国家战略的东西!
本来还在想着国内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可回收火箭,或者此时立项的话会在几年之内造出来,结果今天就看到了“万户火箭”的新闻!
“万户?好耳熟。”
“那不是古代在椅子上绑烟想要飞天最后摔死的那个人吗?”
“好家伙,起这个名字吉利吗?”
“吉利,并且很有纪念和致敬意义,月球上有个撞击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命名为了‘万户’撞击坑。”
“好家伙,真的假的?”
“真的,月球撞击坑和这款火箭都是真的,甚至万户火箭的发动机已经造出来了,并且成功进行了热试车!”
“牛批,这也太快了,难道是国家队出手了?”
“不知道,新闻上说是民营航天公司,但是员工来自各大航天研究所。”
“那这不就是约等于国家队吗?”
“你傻啊,除了在校学生,航天人才肯定都在各大航天研究所啊,只能去里边挖人,总不能找你研发火箭吧?”
“管他呢,只要是可回收火箭就行……乖乖,质量350吨,直径3.35米,运力14吨,这妥妥的小号猎鹰九啊!”
“确实,箭体小了一圈,起飞质量和运力差不多就是猎鹰九号60%左右的能力。”
“不过他们的时间线是不是有些激进?新闻里说万户火箭今年底就可以发射!”
“好家伙,这么激进的……”
“呵呵,抄袭猎鹰九号火箭,自然是快,抄袭谁不会啊,国内的科技公司就改不了这个毛病,所有的东西都抄袭国外,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