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那更是个顶个的人间英豪。
而大周的开国皇帝,当初除了定下“扬文抑武”的文武基调,同时也定了另外一条历任皇帝未曾改制的规矩——军中将领须得轮换。
难道是他们不知道将领越是熟悉自己的军队,那么军队的战斗力越强的道理吗?
并不,而且恰恰相反,他们最是清楚其中的道理。
不过由于前朝之事,以及自己起家的前车之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因此,大周皇帝害怕自己当年的创业史被人效仿,于是才有了轮换将军的国策。
并且还更进一步。
把将领掌控军队的权利三分,调兵权、握兵权、统兵权各不同属。
枢密院执掌兵籍、虎符,拥有调兵权。
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管军队,拥有统兵权。
率臣(由战时皇帝指派)主兵柄,手里是最关键的作战指挥权。
此举无异于是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周虽然军队数量多,但战力积弱,冗兵坐食,只有少数军队是可用强军。
不过在皇帝看来,这一点“小小的弊端”,与可能丢失皇位的威胁相比,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种种因素结合之下。
因此,在杨文远看来,此次西南平叛,没有人是比杨宇卿更好的领兵人选了。
支持“不立储”的决议,同时还是统领西军数年之久的都指挥使。
亲领西军,肯定具备相当强的战力。
而且事成之后,还能顺理成章的让他轮换军队。
不光如此,若是官家心中忧虑杨家权势过甚,会给未来刚刚继位的皇帝留下一个尾大不掉的烂摊子,那也可以趁此平乱之功,将杨宇卿升官,外调边疆,影响不了朝堂局势。
亦或是借机扒了杨宇卿的军权,明升暗降,把他升入内阁,奉上阁老尊位。
手里没了兵权,又是武将出身,那在内阁内也是排在末位,不担心会有碍新君威仪。
从得知西南叛乱的那一刻,杨文远的心中便思虑了许多。
他不知道官家会不会如自己想的这么多,但应当只多不少。
况且就算官家想不到,那些人老成精的阁老们也会想到。
阁老们虽然对立储之事作壁上观,但政治敏锐可是一点不差,不会放过这个削弱武勋势力的好机会。
他们明白官家偏宠杨家的缘由,同时也明白官家心中的隐忧。
此下算是两方一拍即合。
“所以东桓你是说,此次西南平乱的将军,会是你叔父?”
杨文远心中思绪流转,顾廷烨也不是傻的。
他虽然骤然听到杨文远的这番话,没有杨文远想的这么深、这么细,但他见杨文远语气一直对着自己说话,又细听了一会儿,便猜出了杨文远言语中的意思。
杨文远点头道:
“中央禁军里的将军们,要么是才刚刚轮换,不熟部下军队,要么便是有其他的问题。”
杨文远没有说杨宇卿可能遇到的困境,只继续道:
“综合考虑下来,也没有比我叔父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般想来,确实如此。”
顾廷烨不由得点头赞同,不过他旋即语气一顿,面带疑惑的看向杨文远,出声询问道:
“不过你这么一直看着我说话干嘛?”
说着,他还转头笑看了长柏一眼,脸上带着揶揄的笑意道: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番是官家指名道姓点了我,让我去西南平叛呢。”
“官家没点你,是我想问问你……”
顾廷烨调侃的话还未说完,便听杨文远一字一句道:
“此番西南平叛,你想不想跟着一起去?”
你想不想跟着一起去?
闻言,顾廷烨虎目中充满诧异地看向杨文远,伸出食指指向自己自己,不可思议道:
“我?你是说我去参军,跟着杨都指挥使一起去西南平叛?”
他想从杨文远的嘴里听到打趣的玩笑话,结果却是让他失望了。
只听杨文远语气平静道:
“没错,我特意把你喊来,便是想问问你,要不要去参军。”
“扑哧~!”
虽然顾廷烨很想努力憋住自己的笑,但看着杨文远一本正经的表情,他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一个举人,还算是前进士,你让我去参军?’
顾廷烨出身将门世家,对于文武之别清楚得很。
以前他觉得书生喊“兵莽子”觉得刺耳,不屑与之相谈,但现在他有机会当上进士,混上文官,那就不一样了……
不过顾廷烨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便被杨文远打断道:
“你先别急着拒绝,听我把话说完。”
即便顾廷烨极有可能不会去参军,但杨文远还是觉得,自己应当把顾廷烨原本的人生轨迹摆在他面前,任由他自己选择。
这是在一起多年的情谊。
有些矫情,但更多的是杨文远想给自己安心。
以后便可以自私些想:
‘顾廷烨,这是你自己选的。’
“首先,仲怀,你如今科考是指望不上了,最多要等六年。而你也知道,科考也并非全是靠自身才学,也要靠运气垂青,你中得了这次,将来未必能中。”
“其次,便是此次西南平叛,朝堂上下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支持禁军快速将侬贼镇压,官家和大臣们肯定不会容忍在与西夏有战事的同时,西南也不安稳。”
“而西南侬氏,说破天也不过是西南一小部族,前有我大周,后有交趾,不过是夹缝中求生存,纵使现在声势闹得大,也不过是秋后蚂蚱罢了。”
说着,杨文远对着顾廷烨认真道:
“所以说,此次西南平叛可以说是领军功的绝好时机。若是旁人我不会劝他去临阵磨枪,但你顾廷烨不一样。”
“你是侯府嫡子,又有武艺傍身,军中更是有顾家旧部,西南的军功别人不好领,但你顾廷烨的没人敢贪墨。”
“还有你家那爵位……”
话到此处,杨文远便止住了,后面想必顾廷烨也能清楚。
若是顾廷烨能拿到大量军功,那么将来等他大哥哥死了,顾家爵位怎么也是落到他头上,而不是一个三代嫡子顾廷炜。
杨文远替着分析了一通,顾廷烨也平静听着。
不过等杨文远说完,顾廷烨便摇头拒绝道:
“算了,多谢东桓你的好意,但我如今即将成家,可是不想去参军了。”
刚开始顾廷烨也有些意动,但随后便冷静下来。
参军?
那不得一开战,就得好几年不得归,独留家中夫人孤苦伶仃?!
顾廷烨内心登时一凛,这可不行!
再说了,文臣武将,参军拜阁,都是为朝廷奉献身心,忠君体国嘛!
杨文远不知道顾廷烨的想法这么“清新脱俗”,只以为是顾廷烨看着自己还能科举,不是看不到希望,所以便不愿意去参军。
更别说现在没有了禹州赵宗全父子,杨文远也不允许……
总之,站在如今顾廷烨的立场,什么参军立功的,都远没有老老实实的待在汴京,等待明年开春迎娶余嫣然,随后等待科考好。
而且我顾廷烨又不是什么穷苦书生,等不得。????我顾廷烨有的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