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中国盗墓传奇作者:岳南
正文第7章
中国盗墓传奇作者:岳南
第7章
另据郦道元《水经·沔水注》以及《三国志·刘表传注》、《太平御览》引、《从征记》等记载:
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表死后对自己的婢妾和歌伎做了安排。要求将她们安置于铜雀台好好对待。在铜雀台正堂上安放一张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幔,早晚供上干肉、干粮之类的祭品,每月初一及十五,要向着灵帐歌舞,还要常登铜雀台,遥望自己的墓田。对于余下的薰香,可分于诸夫人,不要用来祭祀。各房之人如无事,可学着编织有饰物的鞋子卖。自己一生做官得到的绶带,都放于柜中,遗留的衣服等,放于另一柜中,放不下的话,可由曹丕等兄弟们分掉。
曹操《遗令》中的细琐安排,特别是对妻妾的安排,遭到了历代文人的非议。如杜牧《杜秋娘传》云:“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吴伟业《清凉山赞佛》写道:“纵酒苍悟泪,莫卖西陵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祝翁》中也评论道:“缱绻恩私悲永诀,由来伉俪最情深,从今白首同归去,痴绝分香卖履心。”这些纠缠于细枝末节小事的诗歌,其用意大抵是一种讥讽。不过这种讥讽对于曹操来说,是不公平的。鲁迅先生的诗《答客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即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回击。
220年正月,曹操西征关羽后回到洛阳,突然病倒。其发病的原因与一个奇怪的事情有关。一天下午,曹操感到头有点晕,继而感到口苦。于是他命令一个叫苏越的臣子到果园去摘梨。苏越伸手摘了一盘梨,只见每只梨的根部都渗出了殷红的液体,像人的血液一样。曹操见此景状,十分恶心,呕吐不止,从此一病不起。
20日后,66岁的曹操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病逝洛阳宫。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其中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墓,陵上不堆土,也不植树。
一年后,曹操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分别盛放在四个箱子中,上面写明春夏秋冬,并留下一个遗嘱:“有不讳,随时以殓,金珥珠宝之物,一不得送。”意思是说,我如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在上一节引述的《遗令》中,曹操又一次重申了死后“薄葬”的要求,即“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者,勿遗。”及“敛以时服,葬之于邺之西冈上”。
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日起,便下令建造陵墓,而且这些陵墓大多耗费惊人。为什么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力主“薄葬”呢?若稍加考证,不外乎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