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师兄,我这马上要走了,之前和你商量的事情都还没定呢!”“之前的事情?”卓一航一拍脑门,这才想起来:“抓猫崽子是吧?简单,走,我带你去找俞师叔。”
最终,周明在俞岱岩家里,抓了两只小猫崽子。
一只三,据说就是那只学了一整套虎爪绝户手的三猫的后代。
一只黑猫,毛发黑中透红,正是传说之中的‘玄猫’。
两天后。
在已经空荡下来的镇子前,周明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武当山,随即驱马前行。
一进马车。
“莫愁,你怎么在这?”
“当然是偷偷留下来的咯,怎么?不欢迎我?”
“欢迎欢迎……只是,下次见面,婆婆怕是要骂惨我了。”
“骗你啦!我是经过婆婆同意的!”
…………………………………………
周明可以说是最后一批离开武当山的人。
在他之前,来自九州四海,各门各派的高手,参加完葬礼之后,就直接离开了武当山。
而伴随着他们的离去,武当山前发生的事情,也彻底传遍天下,成为一时之间,轰动九州四海的大事。
其中无数人最为关注的,自然就是那返老还童的神药。
黄粱丹三个字,随之在天下响彻。
而关于张真人是不是已经达到传说之中天人之境的事情,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他国不论,单只说明国之内,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真的。
武道尽头谁为峰?
一见太极道成空!
这两句话也不胫而走,哄传天下的同时,更验证了周明这个骚话王的含金量。
只是听说,张三丰知道了这两句话,气得当场拍烂了一张桌子。
甚至把宋青书和卓一航喊到面前,狠狠骂了一顿。
“我一百岁,是披荆斩棘的年龄,他二十岁,就是给我创造荆棘的年龄是吧?!周明那小子呢?把他给我叫上来!”
“师祖,周师弟早就走了。”
“还叫师弟?叫什么师弟?武当山没有这样的弟子!”
张三丰憋着一肚子怒火,随即下了武当山,赶赴元国。
路上顺便平了两家山寨,灭了三家土匪。
一路走来,神鬼惊惧。
管你什么黑虎堂,黑木崖,这门那教,全都老老实实的龟缩,不敢有半点动作。
来到边境,魔师庞斑带着元皇所赠的十箱金银,五箱道经等候多时。
张三丰先是收了礼,然后就动起手来。
一个月的约定时间没到,人也没有走到魔师宫,大战就在边境提前爆发。
庞斑完全不是张三丰的对手,好在中途,有一位神秘人出手搭救,与张三丰打了起来。
两人你来我往,战到天上,连白云都磨灭了。
这一战,各国自然是密切关注。
不仅是因为事关明元两国,最主要的是,张三丰到底有没有达到天人之境,这才是各国真正关心的重点!
可惜他们派去的人实力不足,根本看不清楚战况如何。
只看到最后,那神秘人颇为狼狈,而张三丰却衣着整齐。
双方胜负,可想而知。
几天后,魔师庞斑放出消息,张三丰并没有达到天人之境,仅仅只是大宗师第二境,武相之境而已!
此消息一出,不知多少人松了一口气。
而正如周明所推测的那样,张三丰不管是赢是输,元国都会有所动作。
如今他赢了,元国丢了脸面,自当报复。
宋国。
开封府。
宋皇哈哈大笑,将一封书信丢下,道:“明国这一次可是犯了众怒,元皇传书各国,邀请朕与金国,联手攻打明国!”
下方众位臣子闻言不禁面面相觑。
一位臣子道:“陛下之意,莫非是要同意元皇邀请,联手攻打明国?”
宋皇道:“正是!”
“不可!万万不可!”
臣子中,一位黑脸大臣连声高呼,正是开封府尹包拯。
包拯道:“陛下!元与金,辽,清等人皆为异族国度,为中原所不容,而我宋国则与明国同为中原国度,亦是持续了近百年之久的联盟!
陛下万万不可背盟友而联异族啊!”
“哼!盟友?!”
宋皇冷哼一声,喝道:“他明国还当我们是盟友吗?朕登基之时,所送国书,暗藏讥讽!”
这却牵扯到一件旧事。
当初明宋两国,共抗异族,互为盟友。但宋太祖赵匡胤却中年而死,其弟继位,都传是阴谋所害。
关键是赵匡胤这一死,明国就只能和他弟弟联盟进军。
赵匡胤无论如何,的确是一位军事大才。
而他弟弟赵匡义……高粱河车神之名,天下皆知。
这就导致诸多异族,本应该是两国共抗,却直接变成了明国主力,宋国拖后腿。
自那之后许多年,两国都没有夺回多少领土。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怒骂赵匡义无用,赵匡义忍了多年,在朱棣夺位之后骂了回来。
朱棣也不是好惹的,直接反骂。
这就导致两国虽然在军事上依旧是同盟,但其他方面的关系却是急剧恶化。
宋皇登基,明国自然是送来国书。其中咬文嚼字极其之巧妙,如果是往好了理解,自然是庆贺。
但若是往坏了理解,也能看出对方是在骂人。
在明国现在的小皇帝登基之时,宋皇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到了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笔烂账,谁也分不清是谁的责任。
包拯道:“当初国书,实乃小人曲解,并非原意,陛下万不可被其蒙蔽。况且明国与宋国从未交兵,若是宋国率先动手,违背盟约,必被天下人所唾骂。
而同异族联盟,针对中原同族,更是天下人所不耻。
万望陛下明鉴!”
“明鉴?出兵响应就是明鉴!”
宋皇冷哼一声:“折辱之仇,朕必报!尔等常说,主辱臣死,今日朕要洗刷耻辱,尔等怎能反对?
哼!退朝!”
随后两天,诸多大臣不断劝谏,宋皇却始终坚持要对明国发兵,并且已经要调兵遣将了。
再次下朝后,众大臣愁眉不展。
“皇上一意孤行,这下可怎么办?”
“包大人,您平日最有办法,给我们拿个主意吧?”
包拯思索片刻,目光逐渐坚定下来,道:“此战万万不可开,更不可出兵攻打明国,既然皇上执迷不悟……那我们就只能请他们出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