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章何府小会 (第1/2页)
第四十五章何府小会
何夕与杨士奇的话,并不是单独与杨士奇说的,而是分别与自己手下得力干将谈,当然了,因为每一个人性格不一样,言语之上,也各有不同。一番谈话之后,这些人都纷纷向何夕表示,必将勠力同心,拨乱反正,将变法进行到底。
何夕心中明白,这些人的心思未必完全与自己相同。
从管理学上来说,一个人有效管理的人在七个左右,并不是说,没有天才能够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何夕却有很清楚的自我认识,他的管理能力,比这个时代的人杰并没有高出多少。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他的管理能力,也算是很厉害了。更是典范劳模,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是屡兴大案,这就代表了朱元璋对下层的失控。
人死盖棺论定,何夕越发理解朱元璋了。何夕以为当初自己的很多事情是瞒得过朱元璋的。但是而今看来,并不是。而是,朱元璋看上去凶悍与严厉,能让小儿止啼的名声之下,是虚弱与乏力。
朱元璋没有办法。
乾隆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儒家向来反对察察之政。
何夕之前只觉得这些人都存姑息之心,没有激流勇进之心。但是而今,却发现是人力有时穷,人不是超级计算机,能将所有的变数算清楚。纵然是朱元璋,能直接管理的人,也不过几十个上百个人。顶天了。
所有事情,都必须依靠这些人来实现。千军万马,都要系于这些人下面。
不管姑息也好,激流勇进也好,都是一样的。
人与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纵然是那种一切唯上的马腿子,也不可能与领导的想法完全一样,否则怎么会有马屁拍在马腿上的尴尬。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与预想有偏差是一定的,肃反,一定会扩大化,上面一个想法,到下面与上面完全相反。这几乎是必然出现了。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不能行察察之政,因为,卡得太死,下面会出问题的。比如隋代的户口非常多,乃至于唐代都太平很多年,都没有超过隋代,就是因为隋文帝最为严格,眼睛里不揉沙子,抓数据太严了,以至于下面人为了过关,层层加码。隋炀帝一看数字,觉得一些做一些事情,下面应该能够承受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必须给下面人一定空间与宽容,他要掌握的不是每一个人小心思,而是每一个人大心思,只有大方向不出问题,必须允许下面人的私心。更不要说,这些人在何夕是下属。但是在下面也是坐起八座,下面不知道多少人,奉承巴结。
不能再以之前的态度对待了。
就说杨士奇,而今掌握北京各方面的财政大权。早已不是当初冒死出仕马六甲才有出头的监生了。
人是会变的,不过是别人还是自己。
就这样何夕一个个安抚人心之后。在何府召集身边所有人开会。
何夕说道,「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整合内部,将北京留守司改造为内阁。这里面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仅仅是换一个牌子就行的。一方面对下的,北京留守司仅仅管北京当地,而今河北,乃至于山东河南黄河以北的府县都为我们所有,故而,必须建立起一套从下到上的体制。建立起县-府-省-中枢四级管理。辽东那边虽然暂时稳定,我总要走一圈才放心,所以辽东那边暂且不动。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设河北省,以河北巡抚直接管辖所有府县,山东河南府县暂时在河北省之下。」
「大人,」杨士奇沉吟片刻,说道,「下官以为这一件事情,有些不妥,而今我们所有之地,都在河北省下,会不会本末倒置。再者,先帝设三司,废丞相,不仅仅废的是中枢的丞相,下面行省丞相,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 第四十五章何府小会 (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