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size:16px">“团sU”是蜡烛的雅称。
团sU镇盛产香烛,sE若白玉,气味香浓,因此得名。
而这其中,尤以贺家蜡烛坊出产的蜡烛最为有名。
贺老大老实本分,凭着祖传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将蜡烛坊经营得红红火火。
十里八乡的香烛店,大多从他家进货。
无论谁家办喜事,都要找他买一对手臂粗细的龙凤花烛,从夜里烧到天明,图个好意头。
贺老大攒下偌大的家业,却有一件烦心事。
他年少丧妻,膝下无子,只有一个碧玉年华的nV儿,这家业也不知道该传给谁。
贺老大的nV儿名叫婉娘,经常帮父亲打理蜡烛坊,g活麻利,X子刚强。
她看出父亲的心事,也不害羞,大大方方地道:“爹,g脆给我招个nV婿,我俩一起孝敬您。”
“我不求他多有出息,只盼他忠厚善良,实心实意地对我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贺老大同意了nV儿的提议,请媒婆物sE合适的人选。
然而,愿意入赘的年轻后生要么好吃懒做,要么丑陋粗野。
婉娘连着相看了二三十个,没一个满意的。
一转眼三四年过去。
婉娘的年岁越来越大,贺老大急得整日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这一年北边大旱,不少难民逃到团sU镇,街上每天都有饿Si的人。
婉娘心生不忍,和父亲商量着,腾出一口熬制灯油的大锅,煮上浓稠的白粥,在蜡烛坊门前施粥。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汉子仰头将热粥一饮而尽,抹了抹嘴角,对婉娘道:“姑娘,我不能白吃白喝。”
“把勺子给我,我给大家盛粥,你自去忙你的。”
婉娘好奇地看了汉子一眼,见他虽然面h肌瘦,眼神却十分清亮,个头也高,难免生出好感。
汉子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赶到蜡烛坊,帮婉娘熬粥施粥,帮贺老大打下手,g了不少苦活累活,从未抱怨过一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婉娘知道汉子姓余,单名一个“诚”字。
他是庄稼户出身,父母都在逃难途中饿Si,无亲无故,无家可归。
这天h昏,婉娘采买了不少绒线,从集市上回来,不巧赶上一场小雨。
她将篮子顶在头上,急急忙忙地往家跑,迎面看见余诚,心有所感,停下脚步。
余诚撑着油纸伞,替婉娘遮住细密的雨丝,自己倒有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
他憨厚地笑道:“我知道你没带伞,看到下雨,连忙出来找你,幸好赶上了,你没淋Sh吧?”
婉娘脸颊微热,摇了摇头。
余诚自然地接过婉娘的篮子,闲聊道:“怎么买了这么多绒线?颜sE真鲜亮。”
婉娘望着他的肩膀,发觉昔日那个骨瘦如柴的男人已经养出不少r0U,算不上英俊潇洒,却也周正y朗,芳心暗动。
她提醒道:“你的肩膀Sh了。”
“不碍事,我皮糙r0U厚,淋点儿雨不算什么。”余诚笑了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倒是你,若是染上风寒,可就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婉娘心想,她这么多年挑来挑去,所求的不过就是这么一个知冷知热的人。
她咬咬嘴唇,鼓起勇气道:“你……你过来点儿,我们挤一挤。”
余诚神情微愣,犹豫了好半晌,才低头钻进伞底。
他的肩膀贴上她的肩膀,热意源源不断地传过来,烧得她的脸上满是红云。
一个月后,在贺老大的主持下,余诚和婉娘结为夫妻,成了贺家的上门nV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