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战场打扫
明军如猛虎下山般,对落在后方的清军溃兵展开了凶狠的砍杀与射击,那些拼命逃命的清军士兵无一例外都成了明军刀枪下的猎物。
骑兵的铁蹄翻腾扬起尘土,从军营中疾驰而出,紧追不舍。
一路上,明军骑兵如影随形,紧咬着清军的后方不放,始终没有给清军喘息之机。
直到清军逃入距离城墙一里以内,城墙上的范文程下令炮兵开火,密集的炮声响起,这才迫使明军停止了追击。
相比之下,东西两路清军的处境更为惨烈,他们无法享受到范文程炮火掩护的幸运,几乎被彻底绞杀。
林城德、尼德、陈有时、张忠这四位清军主将拼尽全力突围而出,但他们身后的四千余名士兵却没那么幸运。
最终,能够跟随突围成功的只有不到一千人,而这些残兵败将中,又有数百人在沿途溃散,成为明军骑兵的猎物,惨死于城外。
与此同时,明军大帐内,朱慈烺正坐在新支起的大帐中。
他胸口插着的一支箭矢,在之前战场上他显然舍不得拔下,此时却被他轻轻取下,随手放在一旁。
他接过传回来的最新军报,目光扫过纸面,眉头微微皱起,神色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不满。
这场战役的结果虽胜,但显然未达到他预期的完美程度。
“敌溃而未全歼,反令其主力得以撤回城内。”朱慈烺将军报搁在案上,目光如炬,落在帐中几位陪同的将领身上。
他没有发怒,但那种压抑的威严令在场之人心中一紧。
随即,他抬手示意身旁的军官:
“传令各部,重新布防,严防敌军反扑。”
与此同时,战场上的明军追击仍在继续。
明军战兵们手持长矛,动作如行云流水,他们摆出左低右高的标准刺杀姿势,借助冲势猛地向前一刺。
长矛锋利的枪头直接贯穿了那些八旗兵的锁子甲,伴随着一声痛苦的闷哼,八旗兵们的身体猛烈后仰,随即倒地。
他的背部受此巨力,摔得泥土飞扬,还未等他挣扎着爬起,几名明军士兵便迅速围拢上前,手中刀枪齐齐落下,狠狠刺向他的脖子与头部。
与此同时,柳生领兵冲锋看了一眼敌人的尸体,目光平静而冷峻。
他挥了挥手,下令手下的士兵继续追击,同时叮嘱:
“盔甲完好的都收起来,别砸坏了。这可是战场上的宝贝。”
对于战甲这种战利品,明军一向珍视,即便手头缴获颇丰,他们也明白,物资的积累直接关系到未来战斗的胜负。
柳生随即率领麾下的十几名士兵继续向前推进,脚步稳健,目光锁定着前方。
战场上到处都是明军士兵追杀清军溃兵的场景,血腥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
溃败的清军士兵四散奔逃,有些人甚至丢掉了武器,只顾低头狂奔,但仍难逃被追杀的命运。
那些落后的士兵,几乎无一例外地倒在了刀枪之下,连惨叫声都被战场的喧嚣掩盖。
盖州城的城头上,清军火枪兵和弓箭手早已严阵以待,包衣和绿营兵们则在忙碌地搬运着檑木和石块,为可能的城防战做好准备。
此刻,震耳欲聋的炮声接连响起,巨大的橙红色火焰伴随着浓重的白烟升腾而起。
一颗颗炮弹在空中划过,呼啸着砸向追击而来的明军,爆炸的声音如同雷霆,震撼着每个人的耳膜。
明军在猛烈的炮火威胁下,终于逐渐停止了追击。
柳生也很快接到传令,立即收兵,他带领麾下的士兵停止推进,迅速转向返回,同时展开了战场的清扫工作。
而在他的同营内,另外两位千总接到了警戒的命令,带领部队封锁周围,以防敌军发动反扑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柳生抹了抹手中的长矛,冷冷地扫视了一眼身后的战场,战场上散落着清军士兵的尸体,他们的血染红了泥土。
柳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下令士兵打扫战场。
随着追击行动告一段落,明军逐渐恢复秩序。各部将士井然有序地清点战利品、处理伤员,并重新布防。
尽管清军主力成功撤回城内,但这场胜利已然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
而在盖州城的坚固城墙之内,清军士兵和将领的心情却如火焰燃尽后的余烬,既疲惫又焦虑。
经过一夜的鏖战,马宝显得尤为谨慎,他在战后反复确认各营状态,生怕清军在溃败后会做出反扑。
然而,这种过度小心或许已经不再必要。
夜袭的清军精锐已经损失过半,盖州城内人心惶惶,残兵溃将如惊弓之鸟。
八旗、绿营的主将们一面收拢逃回的士卒,一面匆忙赶回城中,自顾不暇,更谈不上组织反击。
即便如此,城内的动员也仅限于将范文程派上城墙,负责防守。
他亲自坐镇,担忧明军趁胜攻城,竭力指挥守军修整,尽可能稳住局势。
与此同时,柳生率领麾下的士兵开始对战场进行清理。
他们分成小队,仔细搜索战场,重点是清兵的尸体,特别是那些保存完好的盔甲、火枪及其他装备。
柳生要求士兵将这些战利品集中堆放,并在显眼处插上本旗队的标志,确保装备归属清晰可辨。
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割取清军的首级,用以统计战功。
士兵们挥舞腰刀,将那些已倒地不起或尚能微微挣扎的清兵斩首。
为区分满人和汉人,他们细心整理,将头颅分门别类地堆放,静待军法官前来验功。
这些首级不仅象征着战功,更是对敌人的震慑。
每个清兵的装备都极为昂贵,战后缴获的盔甲与武器堪称意外之喜,明军在连续的征战中,装备损耗惊人。
一些腰刀和短斧往往只用几次便无法再战,而缴获的装备正好能够补充前线急需,同时也极大缓解了军需财政的压力。
待到清理战场的工作结束,柳生带领士兵撤回大营时,天色已然大亮。
此时,明军大营恢复了秩序,士气旺盛。
朱慈烺巡视营地,看着各处正逐渐修复的大营,心中颇为欣慰。
从南方各个营地赶来的士兵、民夫以及工匠们,正蜂拥而至。
他们清扫战场残留的混乱,修补受损的营帐和攻城器械,一片繁忙景象。
为防止清军的反扑,朱慈烺此前已部署得当。南面大营的北端并未存放任何重要的军需物资,火炮、弹药,以及工匠们精心打造的各类攻城器械早已转移至安全地点,并由重兵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