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布置既有效避免了意外,又保证了攻城准备的完整。
随着战后清点接近尾声,曾追击清军残兵的各营主将、总兵及都督们陆续赶回。
他们在朱慈烺重新搭建的大帐内聚集,列席汇报战果。
此时,帐内气氛热烈,议论纷纷。
许多人早已听闻昨夜的惊险情景:陛下在被箭刺伤的情况下,仍然亲自持旗指挥,带领御营顽强抵御清军的猛攻。
这一英勇事迹迅速在军中传开,诸将纷纷上前,或以言辞奉承,或以赞扬祝贺,个个抢着表现忠诚。
朱慈烺虽表面谦逊,心中却不无得意,此举不仅稳住了战局,更为自己赢得了士卒的信服和军中的威望。
这份威望的意义远超一场战役的胜利,此举的深层目的,是为未来武装削藩奠定基础。
因此,他更需要这场战功传遍全军,甚至为天下人所知,以此积累无可撼动的政治声望。
经过战后清点,明军损失相对有限,缴获的装备足以弥补损耗。
更重要的是,清军的失败让他们士气低落,盖州城的防御不再牢不可破。
朱慈烺心中已有了下一步计划,他环视帐内众将,沉声道:
“战场清理尚未结束,城内敌军惊慌未定,正是乘势扩大战果之时。传令各营,继续追击溃敌,不可放松!”
诸将齐声领命,帐内的气氛霎时变得肃穆起来。
就在诸将对他的崇敬达到顶点之时,朱慈烺起身结束了略显冗长的吹捧,他微微一抬手,声音低沉却不失威严:
“闲话到此为止,朕与诸位商议军务。”
语毕,帐中的诸将一个个肃然起敬,不敢多言。
尽管这场大战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但朱慈烺的表情依然冷静。
诸将心里明白,这一仗离皇帝心目中的完美战果还差一大截——出城的清军并未被全歼,仍有不少溃兵撤回盖州城。
这让他们心中忐忑不安,一个个垂手而立,神色间透露着几分紧张。
朱慈烺坐在高位上,微微眯起双眼,环视帐中众人。
他的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名将领,随即沉声道:
“各部呈上来的军报,朕都已过目。
这一仗打得尚可,盖州城内的清军精锐损失过半,短时间内已无力再行夜袭,这是你们的功劳。”
他话音一顿,语调稍稍提高:
“帐中的诸位,每一位都是大功臣。”
话至此,众将心中稍稍放松了些许,但朱慈烺紧接着一句话,又让气氛再次紧绷。
他的目光停在了张煌言身上,微微点头,语气多了一丝意味深长的赞许:
“然而,这其中最不容易的,就是玄著了。”
此言一出,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张煌言更是微微一愣,随即上前一步,神色恭谨地答道:
“陛下,臣愧不敢当。”
他心中却早已波澜起伏,在之前的战斗中,由于指挥上的疏漏,他未能像马宝那样迅速应对,导致西面大营一度陷入混乱。
若非林城德失误贻机,加之将士们拼死奋战,战局恐怕早已无法收拾。
原本他以为,自己会因为这次失策被朱慈烺狠狠敲打一番,甚至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马宝的地位。
但令他意外的是,朱慈烺非但没有指责,反而给予了他如此高的评价。
然而,张煌言毕竟是久经风浪之人,他明白,朱慈烺的意图还未完全显露,眼下最明智的选择便是谨言慎行。
他只是略微垂首,语气谦逊地补充道:
“陛下谬赞,臣惶恐。此次全赖众将士齐心协力,臣不过是尽了分内之责。”
帐中其他将领显然也被这一变故震住了,脸上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尤其是马宝,他一时间怔在原地,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本以为,自己的表现完全符合朱慈烺的要求——严格执行命令,毫无差池,战果显著,这本该是他进一步受到重用的大好时机。
然而,朱慈烺却选择公开赞扬张煌言,而非自己,这一反常举动令他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
若说朱慈烺对张煌言的偏袒是单纯的信任,那未免过于天真,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尽管心中微有不甘,但马宝很快便调整了心态,低垂双目,迅速收敛了原本略带自得的表情,神态重新恢复了沉稳。
朱慈烺似乎对帐中诸将的反应尽在掌握,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稍作停顿后,缓缓开口:
“玄著在战局最危急之时,沉着应对,稳定了西面大营的局势。
这不仅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才能体现,朕非常欣慰。”
他说话时语气平和,然而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他的话不仅表面上是对张煌言的褒奖,更隐隐有着深意。
帐中将领心中不由一凛——皇帝或许不仅仅是在评功论赏,而是在重新划定他们之间的权力格局。
朱慈烺用这番话巧妙地表明,张煌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也在提醒其他人,真正的胜负并不仅仅在战场上,而在于对皇权意图的准确领悟。
这一番话过后,帐中的气氛再度紧张了几分。
每一名将领都在琢磨,自己在皇帝眼中的位置究竟如何,而这场军议的结果又会对未来的权力分配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慈烺见气氛已然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微微一笑,语气稍显缓和:
“此次大战虽已告捷,但清军未全歼,盖州一带仍有隐患。
诸位需谨记,胜不骄,败不馁,务必整军备战,确保无后患之忧。”
军议结束时,帐中将领们的神色各异,却无人敢轻易离开。
他们的心中各怀盘算,但有一点已然清晰:这位年轻皇帝,绝不仅仅是一个享受吹捧的君主,他更是一名深谙帝王之术的权谋大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