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改变命运(2 / 2)

甚至我会因为我无法提供完整的爱感觉到亏欠,并在“合适的时候”鼓励侣伴在现实交往男友——我很重视侣伴的现实情感,亲情、友情,乃至完整的爱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固然,我很期待彼此建立一段长久浪漫的爱情,但我的爱不完整,只能以不完整的方式,尽可能牵引你脱离内心的困苦。

如果你在得到解脱后,依然能长久、欣喜接受我的爱,那么这段爱自然而然会长久。

我是一个极困难改变感情的人,甚至于说,对比我在不同相处时间段在意的内容,会发现我大差不差是那样,一如既往。

我一直在。

是的叹气我一直在,直到你不再,你离开。

4.

爱是一种联系,任何联系都会轻微动摇彼此的命运,伴随联系加深,命运的轨迹变化越大,又或伴随联系失去改变命运。

我妈妈生我晚,在我年幼的时候碰巧撞上更年期,她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会拿竹鞭抽打我,抽打得很用力,状若癫狂,有时候还会“生气换成笑”抽打我。

如今的我很能理解她那时候的情感状态,但这种理解,并没有改变她抽打我的事实,也没有改变过往人生我和她的对立。

她很大程度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感觉以及打掉了我对女性的自信,现实当中我对女性敬而远之,我会保持礼貌但实排斥。

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四年,我挺喜欢那份工作,正常情况,我可能再做四年也不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但单位里传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同事的绯闻,我就立刻陷入严重焦虑,我甚至会把自己形象弄得特别邋遢,来应对这种绯闻,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煎熬辞职。

回到我妈妈,我的父亲在我读初三升学的时候过世——对我妈妈来说父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联系”,“联系”的断开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进入了另外一条命运轨道。命运改变性格,伴随命运的改变,她的性格完全变了,比如她对我就再也没有动过手,柔和许多。

父亲的死亡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重要“联系”的失去,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严重的强迫症、被迫害妄想症,以及很严重的自杀倾向,一直持续到初中三年级,父亲死后,我一边羡慕他的死亡,一边也从“想死”转移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究,我很早开始研究死亡。

或者说,我的理念,无论是我在情绪方面的研究,还是爱的研究,自死行为的研究等等,都是从“死亡”的基础上搭建。

昨天,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这么理解我”,我说“因为你曾经或者现在很想死”。

我对死亡很敏感,这种敏感更像一种直觉。不过我并没有助人情结,不会因为一个人想死去阻止、劝说,若非我爱的人,生死和我没有任何关联——你不能指望一个漠视自己生命的人重视他人的生命,哪怕他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

我对自死的选择都表示理解,准确说,一切自死行为的本质是求生,但因为行为过于激烈,所以在求生的过程中死掉了。

我也许会因此感动,悲恸,但更多的还是理解。

当一个人,在情感层面上和全世界失去“联系”,内心就会难以抗拒地产生自死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足够强烈,那么死亡就会来得很仓促。一个人失去和世界的联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个失去联系的“空窗期”有时很短,但短暂的情感空窗,也足够致命,所以我很重视侣伴现实中和亲人朋友间的联系。

只要联系足够紧密,那么就不容易出现空窗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当然,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通常不是阻止自死行为发生那么极端,联系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情绪流通,保持内心的平衡。

5.

人的内心,容积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量地塞入情绪,那样会把内心撑坏;同样也不可以严重透支情绪,会把自己累死。

大多数情感问题,在我看来是情绪流通出问题。

有些人知交的朋友很少,家里人不理解,长期生活在情绪压抑的环境当中,情绪淤积很严重,但内心的情绪流通不出去。

当一个人,内心情绪淤积时,就会触发心理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叫做“欲望”。

是的,欲望的本质,是情绪淤积触发的心灵保护,有些人食欲旺盛,是通过大量进食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消费欲旺盛,是通过消费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伤害欲旺盛,是通过打人、骂人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倾诉欲旺盛,是通过倾诉的方式宣泄情绪;有些人性欲旺盛,通过做爱的方式宣泄。

欲望的本质是把心中淤积的情绪宣泄出去,一个现实中低欲望的人,要么是内心情绪亏空严重的人,要么是她有良好的流通情绪社交网络,让她情绪去流通。

和欲望相对的是渴望,有些人现实生活中一直在殷勤付出但得不到对等的回报,又或者长期、大量地透支劳动力很辛苦。

长此以往,内心处于亏空的常态中,她的欲望不高,但很容易被别人的热情和夸赞吸引,也很容易被人用好话说动——大体来讲,比较好骗,容易被人控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人类是受情绪支配的感性生物,长期的情绪淤积或者情绪亏空,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最典型的,比如所谓的“回避型人格”,本质上是因为情绪淤积太严重,导致来自他人善意或者恶意的情绪都会刺痛自己的内心,于是就会逃避别人的情绪。

再比如PUA类情境,本质是情绪长期亏空导致对他人支配、夸奖自己产生强烈渴望。

当然,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有些人身上会同时出现情绪淤积和亏空的双相表现,也反应了现实中长期所处的恶劣环境——环境的恶劣并不完全指代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伤害的环境,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溺爱环境同样会出现严重的情绪淤积问题,归根结底,情绪作用在人心里没有好坏之分。

长期的情绪问题,会导致变态欲望或者变态渴望的滋生——变态是相较于常态的变态,有些不被人理解的变态行为,比如说重度SM行为,背后是情绪问题。

这些问题伴随情绪得到调节,就能很好地缓解。

但有残留。

准确的说,是路径依赖,比如有些人会逐渐形成通过打人、骂人、自慰、自虐等方式,来帮助自己宣泄情绪的心理习惯。

6.

建立联系最主要的目的,可以是情绪流通,但是除了流通情绪以外,联系改变命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假想一下,我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运动的两颗星星,我和你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就像万有引力,牵引着彼此偏离轨迹。

是的,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往往就是枯燥和乏味的重复,就像一颗行驶在固定轨道上的行星,也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我们情感上渴望变化,而能让我们“生活”产生变化,通常是新联系。

联系作用在“生活”层面,牵引彼此发生改变,继而动摇命运,让命运发生改变,组建新的生活,塑造新的环境,而人在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性格,因而性格发生改变。这是联系改变命运的逻辑。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因为距离足够接近,足够直接,所以能产生最大的作用。

其中,亲人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伴侣之间联系的建立或者断开产生作用最明显,然后是基于某一共同目标、共同爱好的友人,再然后是和热爱的事物、目标的联系……当然这个顺序并不绝对,有些人和亲人、伴侣乃至友人的联系很糟糕,那么就会对工作或者金钱之类的无论其他的什么异常热忱。

客观上也存在高于一切现实联系的精神联系,譬如对哲学、科学、文学、神学、数学、美学等某个领域有超越个体生命、超越自我生命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用通俗的词汇形容就是“信仰”。

我会倾向于认为,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信仰什么,都是能依靠这种联系调和内心情绪,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往往也是这样的人,能够在某个领域铸就不凡。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命运晦涩难懂,琢磨不透,但归根结底命运的改变源于联系,源于彼此的牵引,源于生活的改变,源于环境的改变,重塑性格。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

最新小说: 开局被渣,反手投资女帝无敌 深春院 黑警 第80s(1v1 sp) 失明三年,玄学大佬封神回归 被帝国元帅强制结婚后(溺情) 是美艳杀手的玩物们 美人游戏 品用趣情(free) JOJO同人炖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