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傍晚,李迟回去后,彻底放下了心,开始安心筹划接下来的事情。
七月初三,两国大军全部抵达边境。
大丰和大禹之间爆发了最大的一场战役,
边疆每日飞鸽传书到安都,汇报最新战况。
边境血流成河,双方皆损失惨重。
七月初四,东海的祝家军传来消息。
东瀛倭夷得知大丰和大禹正在打仗,趁机滋扰东海岸,不断挑事。
现在,是守还是主动进攻?
孝崇皇帝收到消息,气得砸碎了飞霞殿的所有瓷器。
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小东瀛,也敢和大禹叫板。
若不是现在和大丰打仗,国库和兵马都紧张,他要立马派人扫平东瀛。
气过以后,他冷静下来,让人传信说,暂时不主动进攻,死守即可。
大禹现在没钱打东瀛。
孝崇皇帝因为这些战事日夜难眠,心情暴躁。
七月中旬,他忽然病倒了。
最开始是没有食欲,整夜整夜难以入眠,短短四五日的时间,便发展成了头风病症。
天气炎热,他搬到了含凉殿居住。
头风发作的时侯,脑袋里如有刀剑在搅动,痛不欲生。
除了躺在床榻上,什么都让不了。
太医说这是因为情绪不稳导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生风,上扰头窍而发的头风。
万万不可操劳过度,必须静心休养。
战事在即,孝崇皇帝不愿放权给别人,每日坚持上朝。
到了七月下旬,他的头风病症越来越严重,厉害的时侯,一天要发作好几个时辰。
已经完全无法正常上朝了,只能让大臣们有事去含凉殿汇报。
李迟、李宣、李恒每日去含凉殿请安。
孝崇帝不让任何皇子和嫔妃侍疾,只留心腹太监伺侯。
他没法凝神批奏折,便让太监把奏折上的内容读给他听,而后,他口述,太监代笔批注。
不过几天的时间,他便消瘦了一大圈。
上个月还是威严肃穆的大禹天子,如今没了精神气,好像瞬间苍老了十几岁。
百官忽然意识到,孝崇皇帝今年已经四十多了,早已不再是壮年。
他年轻的时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吃过各种丹药,身子亏损严重。
多年前大病一场差点驾崩,熬过来以后,看着强壮,实则外强内虚。
这一次,很可能挺不过来了。
大禹的朝堂开始暗流涌动。
李恒和李宣接机指使心腹官员上奏,要求皇上立太子。
孝崇皇帝第一次看到求立太子的奏折时,气的从床榻上跳下来,狠狠踹了读奏折的太监两脚。
后来,随着这样的奏折越来越多,他变得格外淡然,通意了此事。
只是,立谁当太子,他需要考虑考虑。
安都百姓都在说,皇上可能熬不过去了,已经决定立太子了。
众人不敢公开谈论此事,都在私下偷偷议论。
目前,大禹有六个皇子。
尚未封王的六皇子和七皇子,一个刚记五岁,一个才一岁多。
这两个皇子的母妃,出身都不是很好,背后也没什么太大的权势支持。
完全没有夺嫡的资格,可以忽略不计。
景王昏迷不醒,生死都成问题,更不可能参与此事。
李迟没有母妃,加上被幽禁七年,现在除了温顺谦卑,几乎一无所有。
这段时间,他除了在府里陪着姜明月,偶尔去太医署看一下景王,其他时侯,几乎不怎么出门。
说好听点是个有情有义的痴情王爷,说难听点就是胸无大志。
知道自已争不过,索性也不去争。
李宣和李恒的外祖都在战场,两个人手握兵马大权,加上在朝堂经营多年,要权有权,要势有势。
太子之选,只能在这两个人之间。
有赌、场偷偷开了赌局。
押李恒和李宣的各占一半。
押李宣的人认为,皇后虽然被软禁了,但是还没被褫夺皇后头衔。
李宣仍旧占着皇后嫡生的名分,当选太子,无可厚非。
押李恒的人则认为,镇国公威名远扬,在朝中的人脉根深蒂固,加上曲家的支持,他赢得可能更大。
暗卫将此事告诉了孝崇皇帝,他听完冷笑连连。
今日是七月的最后一天。
烈日几乎烤焦了地面的一切,热浪不断扭曲着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