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潇也想起了,这一次她回来以后她所看到的小镇。它已经不再那么宁静了。
因为小镇上挣不到钱,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包括附近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到广州打工去了。也仅仅只是像她这样的小站青年,才会还安安静静地蹲在家里,等候着招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级别,人类越往前发展就越要奔向它去。
这个小镇,它是那么地小。
每逢旧历二,五,八赶集,用作集市的,也就两百米长的地方。沿着公路两旁铺开,卖衣服,卖杂货和其他小商品。再往里拐,有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卖菜,卖鸡,卖鱼,卖猪肉。
小镇的风景很好。依山而建,山上是青山绿树,山下是金灿灿的稻田。而它恰好就在临近大山脚下,既不会被大风吹到,又不会被大水淹到。
它并不是将山上与山下相隔,而是如那腰间的玉带般将它们紧紧相连。起风的时候它随风飞舞,不起风的时候它美得就像一幅图画。
再远处,是大凉山的母亲河——安宁河,总长320公里。它的两侧,则是河水常年累月冲刷出来的安宁河平原,占地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第二大平原。
夏季水量充沛,冬季干燥,黄沙漫天。平原自冕宁县经西昌市再到德昌县,长140公里,宽2到8公里。
宽的地带土壤比较肥沃,形成了西昌与德昌两个城市,以及好几个集镇。但是经过小镇这一片,狭长却并不富饶。
这里是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土地贫瘠,多为松散的黄沙土。黄土中夹着沙子,收成一般。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土地,可以种麦子,稻谷和玉米,洋葱。
沿河两岸的公路旁边,有田地,有很多桉树,也有很多全是石头或者是黄沙的荒地。
更远处,全是雄伟的大山和松树林。山顶上如果有土地,那也是一粒一粒地挑去了大石头,小石头,只剩下干燥的黄沙的土地。那是花去了大量的人力,精心耕作过的,可以种土豆。
松树下,长年积着半尺厚的松针,一点就着。烧木柴时,要用它引火。
年老的婆婆会将它编成一条1长的长辫子,卖一毛钱一个,挣点零花钱用。在编的时候会很扎人,就算是她们满是老茧的双手,也会被扎出血来。在天干物燥的冬季,也经常容易引发山火。
或者,雨季来临的时候,可以上山去采点蘑菇。
大山脚下也有田地,但是土层很浅,土质更差。而且离河谷又太远,缺水,产不出什么东西。
另外,还有大片大片的荒坡。
还有很多的碎石,上面有一点点浅浅的土层,那是只贴地长草的戈壁滩。可以少量地放牧。
这里彝汉杂居,彝族在山上放牧种土豆,汉人在山下种粮食。上学的时候,赶集的时候,他们会成群结队地从山上下来。
她所知道的这些,都是小学时候野炊时所见。还有,父亲带她去山顶上的彝族村长家做客时所见。长大以后她的活动范围,就在这周围两公里左右。
本地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山多,少数民族多。交通不发达,工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畜牧业更不发达。
有人的原因,也受限于自然。
母亲养她,也从来不容易。
而她却认为自己花钱不多,父亲单位有救助,上学还有补贴,很容易。但是,她另外还有开销,还要为她想她的未来,她的工作,她的出嫁。
另外,姐姐以后的婚嫁,还有年老的外婆,都需要母亲来承担。每一件都是大事,都是千斤重担。她这么一个大活人,天天蹲在家里,就是压力。母亲并不容易。
母亲也从来不向她讲,她到底是怎么过日子的,也从来不向她讲她的不容易。她从来不让她参与进来,她又怎么会知道呢?也许是母亲想她还在念书,还来不及让她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