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故事情节完全虚构,看官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国内,从路灯下的街景能感受到,这城市里一派喜迎春节的气象。
室内温暖的灯光下,陈栋梁正在静好家里献殷勤,帮她父母打扫卫生迎春节。
静好爸爸抬头看看石英钟:都9点了,他让陈栋梁赶紧歇歇,算算静好那边英国的时间,减去八个小时:中午1点,应该既不上课,也没在吃饭,静好也没有午睡习惯。他催陈栋梁给她发个微信视频的邀请,全家跟静好视频聊聊天。
英国,牛津,静好正走在市中心玉米市场大街上。
雪越下越大,她拐进了一家咖啡馆躲避一会,点了一杯热巧克力饮料,看着玻璃墙外雪花中的玉米市场大街,突然收到视频邀请。
英国假期和中国假期不同,英国的寒假相对固定,主要是圣诞假期,除非当年春节早,不然中国学生只能在春节前赶回来上课。静好因为自己不能留在家里陪父母过年,原本有些伤感,又从视频里看到陈栋梁如此关心照顾父母亲,有些过意不去,说了几句感谢的话。
父亲问了她回牛津后的情况:“你回去后咱们那次视频,你没说几句话,就报了个平安,现在回去有一小段时间了,各方面都挺好吧?”
静好说:“都挺好的。”
这时候,咖啡馆窗外,天空中飘飞着雪花,几个当地人在雪花飞舞的街头走过,静好转身把镜头对着落地玻璃墙,给爸妈和陈栋梁看大雪中的街景。
突然从手机画面上,她看到:远远的,哈瑞背着大包,抱着几本书,正从一条小路拐出来,还恍惚远远地跟谁招手。静好连再见都忘了和爸妈说,就推开了咖啡馆的木头门,朝着他挥手示意,下意识地要朝哈瑞那个方向走,待定睛一看,那人却不是哈瑞,只是一个身材和哈瑞有点像的人,人家也不是向她招手,而是和路上另一个人打招呼……
静好失望地转身推门,又坐回咖啡馆,继续和家人视频聊天,虽然嘴上在和他们对话,眼睛却总是盯着外面的大雪,朝玻璃墙外张望,可是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在看什么……
微信视频聊天结束后,静好妈妈看着陈栋梁,突然又想起超市里看到的一幕,她瞥了陈栋梁一眼,琢磨着今天可一定要开口问问他。
妈妈回头和爸爸说:“老郭,你把栋梁刚带来的水果拿去北边阳台上放着吧,房间里太暖和,容易坏。”
爸爸一走,静好妈妈话头就扯开了:“小陈,你们家一般是你妈去超市买东西是吧?你和你爸不太去吧?”
陈栋梁说:“我有时候顺路也去。”
妈妈说:“你也是习惯去咱们附近这家永旺吧?上回我看见你了,好久了,差不多快有一个月了。不过你好像和一个同事一起,一个女的。”
不想这时陈栋梁手机响了,他父母打来的,好像是家里有什么东西找不到,问他知不知道放在哪里。陈栋梁没听到静好妈妈的最后一句话。
静好爸爸赶紧让陈栋梁回家:“小陈,九点多了,赶紧回家吧,下了班就来忙卫生,也不回去帮你爸妈忙忙年。我们多不好意思!回家代我们问你父母好啊!”
静好妈妈起身说:“水果你带一半回家吧,别都给我们,我们吃不完就坏掉了。”
陈栋梁说:“不用,阿姨,我们家里多的很,根本吃不了,我爸妈单位都发了一些,最近还天天有人去家里送水果。”
陈太太风尘仆仆,赶在春节前回了公司,一进办公室,还挂着满脸倦容、一双大黑眼圈,就忙活起来,打开电脑,处理邮件,接电话,和人约时间见面……
除夕到了,静好家附近,小区内外,才挨近傍晚,就到处是炮竹声声,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一年一度,这过年的鞭炮声一响,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跟着欢腾起来。马路上的快递小哥们也没了踪影,大概再远也是要回家过年的。
在牛津,只是一个平常的午后,不过大街小巷上,尤其是华人社区里,也挂着些有关中国春节的装饰,只是不太多也不太醒目。但是只要中国人路过,都会多看几眼。
哈瑞正在家里看bbc的新闻,关于中国的报道一条接着一条,有好事、有坏事,坏事儿居多:春运、高速路不畅、景点脏乱差,春节拉动中国消费增长,等等......不过因为中国飞速发展,越来越有钱,不容小觑,各国的领导人也纷纷通过电视讲话,向世界各地的华人祝贺中国的农历新年:奥巴马、卡梅伦、默克尔,都在画面里闪了几下……
在伦敦皮克迪里商业中心的特拉法特广场上,电子广告屏幕闪烁,滚动播出着带有中国农历新年元素的广告。
伦敦和牛津的中餐馆纷纷推出庆祝春节的优惠;连麦当劳,也有和中国春节有关联的套餐......
除夕当天,国内的晚上7点,是牛津中午11点多,陈先生、白老师夫妇、姑娘和若诗一起在餐厅里聚餐,若诗还特意打开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播放着春晚,大家依旧按照老习惯,每人献菜一份,陈先生“嘣嘣嘣嘣”地,开了从旁边小超市买来的青岛啤酒、法国波尔多红酒,又找出中国带来一瓶剩了一半的茅台,从冰箱里取出几瓶色彩缤纷的水果酒,忙得不亦乐乎……
共同庆祝的同时,他们各自都捧着自己的手机或ipad,插空在和自己国内的亲人们视频聊着天儿,互相祝福……
陈先生问陈太太在干什么,陈太太说,自己在办公室里,她祝海德里道28号的所有房友们过年好!大家都凑过脑袋跟陈太太问春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