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过去,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间起,汉家便一直是行贿、受贿蔚然成风,且愈演愈烈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御史中丞、现大司空被抬上三公级别,无疑是在反贪反腐层面,直接将这架马车给掉了个头。
从原先的:随便贪,肯定没人管;
变成了以后的:还贪?
收你们来啦~
其次,原先的御史中丞所谓‘监察百官’,手段仅限于采风御史不定期、不定点的,公费旅游式、游山玩水式的随缘巡视。
而往后,除了这种随缘采风的御史要人数加倍,还要另外搞出巡察御史、监察御史。
单从这两个职务的名称就不难看出来:巡察御史,主打一个‘巡’;
但不同于采风御史随缘‘采风’巡视——巡察御史必然是按照严格路线,甚至是带目的、带目标的针对性巡视。
比如,某郡有百姓告状告到长安,就可以派巡察御史走一趟。
名义上是‘巡查关东’,该御史团也确实走了一大圈。
但真正的目标,其实只有那个有百姓鸣冤,把状告到长安的那个问题郡。
至于监察御史,那就更好理解了——直接在郡县地方,亦或是彻侯、诸侯国定点驻守,长期监察官员。
如此双管齐下,汉家的官员不说是再也不敢贪了,也起码是贪的不敢太明目张胆、太过火了。
再有,便是太尉改名大司马,且三公位置被这个监察百官的大司空取代。
——且新的大司马,职、权、责均与原太尉一致,仍为万石的秩禄!
秩万石,就意味着未来的大司马即便不再是三公,也仍旧是汉室官制中,除丞相外唯一一个万石级别的官职。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只有大司马能和丞相平起平坐,剩下的都是弟弟!
即便同为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大司空,也同样如此!
这就很要命了。
好比后世,不在政府系统的部门,必然会在dang系统。
一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不在朝堂体系下的部门,必然会是天子直属。
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便是:过去的太尉,是汉家的太尉;
而往后的大司马,却将是汉天子的大司马……
刘荣当然不会告诉这个时代的官员:什么叫军政分离,什么叫军队就该跟天子走;
但毋庸置疑的是:从今往后,汉室的军队——即枪杆子,将与行政系统分离的愈发彻底、愈发清晰……
至此,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汇报结束。
按照刘荣早先和刘舍约定好的,汇报工作暂时停止,朝堂针对三公级别的改制方案,进行了正式的投票表决——即三读。
顾名思义,便是由禁中郎官反复宣读方案三次;
期间有任何人提出异议,且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或解读,亦或是让此人满意的方案调整,则都视为方案不通过。
最终,朝堂针对现有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得以三读通过。
接下来,便是刘荣正式颁发行政诏令,并分别由丞相、太后用印,这封政令便将正式具备法律效应。
当然,现实情况是:能三读通过的政策,根本不可能遭到丞相、太后的反对。
所以,三读通过的这一刻,改制方案实际上就已经具备法律效应了。
——新汉三公:丞相-相府,御史大夫-御史台,大司空-司空属衙!
三公完成,接下来,自然便是九卿。
便见刘舍深吸一口气,稍清了清嗓,便继续汇报道:“九卿改制,则以内史为先。”
“原内史——即治粟内史罢设。”
“新设大农,中二千石,为九卿,主责天下农、耕,又农税收缴事。”
“原属内史之中尉,改名:执金吾,中二千石,为九卿。”
“原属内史之五官中郎将,改属郎中令。”
“原属内史之备盗贼都尉,改属大理(廷尉)。”
…
“匠作少府,仍为九卿。”
“原主爵都尉,拔为九卿,中二千石,主盐、铁、粮,又少府诸般器具收售事。”
“原属少府之东、西织室,为新设织布司所属——东、西织令比二千石,织布司监二千石。”
“原属少府之东园,改属太常。”
“原属少府之太仓,改属大农。”
“原属少府之禁中六尚——改尚食为御膳房,改尚浴为汤沐,改尚衣为御裁,改尚席为御席,改尚冠为御冠。”
“尚书改为尚书台,独为一司,不属少府,比二千石。”
…
“卫尉不复为九卿,仍为中二千石。”
“罢设卫将军。”
…
“典客不复为九卿,降真二千石。”
…
“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皆不变。”
相较于三公一级,御史中丞改名大司空,并顶替太尉三公之位的大地震,九卿一级的改动说大不大,说小却也绝对不小。
——说大吧?
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五个部门没动,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处;
如太常得到东园、大农得到太仓、郎中令得到五官中郎将、大理得到备盗贼都尉之类;
可要说不大吧?
九卿当中的重中之重——内史、少府二者,却被拆的不成样子。
但总体来说,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也基本还是刘荣先前透露过得方向,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内容。
最终,依旧是三读通过,针对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也随之正式具备法律效应。
至此,朝堂本次公、卿改制,便算是走完了所有政治程序。
汉新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司空。
九卿:少府、大农、太仆、太常、大理、宗正、郎中令、执金吾、主爵都尉。
准九卿部门:典客,织布司,尚书令……
程序完成,手续走完了;
接下来,便是在半个月后,天子荣新元三年冬十月初一的元朔朝议,将此事诏告天下。
至于具体的改制,则是从今日朝议之后,便直接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