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size:16px">或许,过去的那些谘商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个职业的优势。站在这个位置,我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样本」,观察他们的心理运作模式,解析他们行为背後的成因与动机。
原本只是出於单纯的研究兴趣,虽然事到如今,这个初衷已经逐渐变质。
即使现在被称为「心理学界的权威」,受业界推崇,甚至时常受邀参与媒T节目,讨论情绪管理与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本质上,我所做的事情与当初并没有太大区别。
观察,分析,只不过多了一个决定X的因素——
「所以,你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什麽?」
诊室内,一名年轻nVX坐在对面,年龄大约二十七至三十岁之间,衣着简单,未经刻意修饰。她的姿势略微内缩,双手紧攥衣角,肩膀微微耸起,显示出高度的不安。视线游移,却时不时偷瞄,显然对外界的信任度并未完全崩溃,只是习惯X地怀疑。
防御机制并不严密,这点从未经修饰的神情与动作中便能看出。手指偶尔颤抖,表现出焦虑,但没有抱臂或将双手藏起,代表仍然渴望交流,即便她可能并不愿意承认。
「……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
她的声音带着细微颤抖,说到一半时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思考该如何表达。
「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我总是……总是觉得他们不会真的喜欢我。我总是怀疑,他们接近我,是不是只是出於礼貌,或是某种……不得已的责任感……」
她很明显的情绪低落,甚至夹杂着些微歉意。以初诊来说,这并不罕见。有些患者会完全无法陈述自己的问题,而她至少能够描述自己的感受,这类型的个案相对容易处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她的核心问题已经明确。长期将「自身的存在」视为一种负担,导致对任何好意抱持怀疑,害怕对方的善意只是出於勉强,而非发自内心的选择。
没有立即回应,仅微微点头,让空气沉淀几秒。过於快速的回应可能会造成压力,过於冷淡则会让她进一步封闭自己,而适度的沉默,往往能让患者自行填补空缺,说出更多资讯。
「你一直这麽想吗?」
「这种怀疑,从什麽时候开始的?」
「……很久以前了。」
低头苦笑,眼神闪烁,显然在回忆某些记忆。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说我太黏人,说我不该总是想要别人陪我。後来长大後,我开始觉得,如果主动接近别人,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厌烦……」
她对人际互动的矛盾来自童年环境。成长过程让她将「依赖」视为错误,而「疏离」则是被社会接受的行为。
这类患者并不罕见,他们的依附模式大多属於焦虑型,表面上习惯,内心却对亲密关系极度渴求。最大特徵是「先一步放弃」,在对方真正远离之前,便已经预设「我会被抛弃」,於是选择在关系尚未建立时便自行撤退。
思考结论确立後,顺势引导:
「……你很努力地让自己变得不那麽‘黏人’,对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因为你害怕,如果表现出太多的依赖,会让别人离开。」
她没有马上回答,这部分还在我的预料之中。
眼神闪过动摇,手指无意识地绷紧。
嗯,果然吗
「……是。」
「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的变得不依赖,而是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渴望,让自己看起来不在意。」
「於是,你开始质疑别人的好意,因为内心深处的你,始终害怕‘如果真的去依赖,对方会不会有一天厌倦而离开’。」
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彷佛被戳中了心事。
她的行为模式相当典型。她并非没有尝试过亲密关系,只是这类关系往往因「自我怀疑」导致失败。而这些失败,进一步加深她的怀疑,使她产生「我果然是不被喜欢的」错觉,形成恶X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