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size:16px">昨天看完《他其实没那麽喜欢你》有点脑袋过载,但当时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过载一些什麽,今天起床得了空,正好书写一下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这是一部老电影,叙述了好几对不同情况的感情关系,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阅。
该怎麽说呢,这里牵扯到了一些我最近思绪所及处,只能说看完算是理出一点思绪了。
我过去始终认为自己是不怎麽适合谈恋Ai的T质,毕竟对我过去的经验而言,谈恋Ai的过程多数时候都不太舒适,我会按照正常的标准判断自己,然後一天想要问自己八百次「我是不是有病?」。
感觉自己整个人机制都是异常的,我十分不喜欢这种「失能」的感觉,思考着这种失能是否就是俗称的「恋Ai脑」,但结论通常是我会因为不喜欢这种感觉,尽速脱离让我感觉不适的状态,对我而言重要的人事物有太多,自由、自立、自主、自Ai、身T健康、平安喜乐、平衡自洽、工作稳定,於我而言世界上实在有太多b起恋Ai更重要的事,短时间或许因为多巴胺的关系会稍微愿意一两周内把事情放一放,但平心而论,我实在做不到感情至上。
接着困惑於像我这样,必须要有自由空间、一个人就可以过很好的人,为什麽谈了感情会陷入这般困惑?为什麽会感到如此不适?在我的认知里,我已经属於应判定为「较有个人sE彩」了,受影响程度理当偏浅,那大家都是这样谈恋Ai的吗?又为什麽其实「不需要却得要谈感情」呢?
答案真的只是荷尔蒙吗?真的是多巴胺吗?真的是如此生物X的原因吗?
看电影、看影评,然後意识到「原来这是正常的」,在没有危及X命的前提下「程度以内的恋Ai脑」才属於正常情况。
遇上真心喜欢的人、谈恋Ai的时候,平时善於社交的人手足无措、八面玲珑之人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的人谈天说地、任理智如何强大也扯不动感情,一天看八百次手机确认消息、脑中全是对方明波笑靥、产生无数期待、变得神经敏感,进而做出一些看似略显傻缺智障的事情,其实全都是正常的。
在恋Ai期间,这不应被归类为「异常」或「失能」。
因为喜欢所以变得大胆或谨小慎微,甚至同时出现都很正常,如果这种状态必须要被定义为「像个神经病」或是「傻缺智障」,那麽对我而言,谈恋Ai的本质意义其实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我必须要接受我是个智障或是我会变成一个智障的事实。」
同时附加条件是「我无法确保自己的平安喜乐,且按照经验掺入与我无关的变因因为人最终只能为自己负责多半会导向失控」
在要为「选择恋Ai负责」的前提下,命题扩及他人,而我无法确保自己要为别人负责时还能与现状一样平安喜乐。
过去依循「我认知的真理我认为适合生存的方式」而活的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理X主义者,作为一个内核稳定又思考极深的理X主义者,我一向不是很愿意当个智障,更别提是思考了以上风险评估的状态。
难怪我会这麽不愿意啊?谁的理智会在没有背书,没有其他导向正向结果的辅佐条件,且思虑不够清晰的时候同意并接受:「好喔就当个智障吧」或是「接受会成为傻缺的事实」这类荒谬的提案啊?要是真的同意了,那还算理智吗?开什麽世纪玩笑。
回归问题,既然上述条件於我是既定事实,那「为什麽要谈恋Ai?」
嗯,问得很好,但答案是与我极其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为止处理过的所有事情都相同──「不出发不可能知道答案。」
没有任何一场成长与改变是出发前就可以探知结果的。
目标会成为出发的原动力,但绝不是全部,更重要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做了才会明白的」,动力因需求而生,但真正明白需求、明白如何解决需求、需求被喂养以後,通常目标都会改变。
出发前是不可能知道答案的,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真正从一开始就确切明白自己要的终点,且满足了一切需求以後,最初的答案还与最後的答案相同。
有更多的人在祈祷,并试图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在出发以後即使发现的真正的心之所向,也无法舍弃不符合时需的初衷,被SiSi围困於微不足道的自尊之中,反而无法成就所想所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但其实多数时候,我们身上会发生的都是规律,而非例外,这个论点电影里有提到,很不幸的,在这一块上成长如是,恋Ai亦同。
执着与「现在所Ai的人」白头偕老,但其实本质偏离了「幸福」灵魂命题,恋Ai是残缺x1引的过程,不经思考的恋Ai全都是受到需求所牵引的结果,若有成长则原有的需求填平,必然冒出新的需求,於是「现在的恋人变不符时需」,听着是残忍了些,但这其实就是规律的一部分,导致了世间无数离合。
要如何不因规律而感到痛苦呢?答案是顺着规律。
我只是普通的凡夫俗子,面对不可抗力人X,我一芥无知的粗人能做的仅有寻找规律、找到可以接受并遵循的规律,然後选择、遵循,并尽可能让结果得以自洽而已。
因为困惑,但是不谈就无法明白,於是我需要行动、需要理解,最後才能够得到「我为什麽要谈恋Ai」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