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size:16px">外界的风声比贺鸣川预料的还要快。
许白桥失踪的消息最先是在私塾间流传开来的。许多家境贫寒的学子突然发现,往日那位偶尔会为他们添置书本、交付学费的许先生,已经数日不曾露面。起初,大家以为他只是忙于写稿,但很快有人发现,连《新时报》都已几天未见许白桥的文章刊登。
“许先生不会无故失踪的。”
“前几天我还在路上见过他,他当时正往司令部方向去!”
议论声像燎原的火,从学府一路烧进金陵街巷。许白桥一向颇有声望,不少人都在暗地里猜测这位有“笔底明珠三千斛”之誉的文人到底为何失踪。
最先带头寻人的,是许多曾受过他资助的贫寒学生。他们本就对许白桥心怀感激,如今恩师无故失踪,怎能坐视不理?有人奔走相告,有人张贴寻人告示,甚至有人直接守在《新时报》门前,希望能打听到更多消息。
不久后,一条极具冲击力的消息传开了——有人亲眼见到许白桥进了司令部,而最后一次露面,正是被贺鸣川带走。
“许先生若真犯了事,为何不公示罪状?”
“军方怎可随意扣押一名文人?”
愤怒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直接冲到《新时报》门前,要求报社刊登许白桥被带走的消息。然而,报社主编接到上头警告,只能以“消息未经证实”为由,拒绝刊登。
但真相早已压不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三日后,一份请愿书在文人学者间流传开来,落款者不乏名士耆老,言辞恳切地请求军方给出合理解释。而在上林学府,数百名学子联合署名,誓言要讨回许白桥的公道。
贺鸣川坐在司令部,指尖轻叩桌面,听着副官低声禀报外界传闻。他神色未变,只在听到“请愿书”三字时,微微眯了眯眼睛。
“怎么说?”他嗓音平静。
副官斟酌道:“属下原本想着压下去,可是上林学府的周老教授和几名学者也在其中,恐怕……”
贺鸣川低笑了一声,似是毫不意外:“他们总要个说法。”
他拿起钢笔,在手指间转了转,随即落笔,在公文上写下简短的批示——
“许白桥因刊登煽动性文章,言论有违军政府禁令,暂时留置问话。”
副官接过公文,转身欲退。
“等等。”贺鸣川忽然出声,手中钢笔在桌上一顿,“给《新时报》施压,不许再登相关言论。”
“至于那些闹事的学生,别太放肆了,适当给他们点教训。”
副官微微颔首,快步离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屋内重归寂静。
贺鸣川靠在椅背上,捏了捏眉心,漫不经心地笑了笑:“许白桥,你可真是个麻烦。”
许白桥的文章一向犀利,有时甚至直指时局,可他再大胆,也未曾真正触碰禁忌。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他早已无法回头。
有人不信,有人愤怒,也有人沉默不语,可无论如何,贺鸣川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在这座城里,没有多少人能质疑他的决定。
而被囚禁在深宅之中的许白桥,却丝毫不知外界的风波,只能在孤寂的房间里,看着窗外的阳光一点点西沉。
他已经被囚禁在这里五日。
脚踝上的铁链并不重,但每走一步都会发出轻微的声响,提醒着他这份无法挣脱的束缚。房门从外锁死,窗子也加装了铁栅,他像是一只被困在金丝笼中的鸟。
白日里,他翻阅书架上的旧书,试图消磨时间。可大多时候,他只是坐在窗前,望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佣人,等待着夜幕降临。夜晚意味着贺鸣川的到来。
贺鸣川几乎每日都会来看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今天还是没吃?”他端着食盒走进来,声音仍旧温和,像是在哄一个不肯吃饭的孩子。
许白桥没有搭理,依旧低头翻着书,哪怕书页已不知翻到第几遍。
贺鸣川叹了口气,走近几步,将食盒放在桌上,然后弯身将人从椅子上捞起,直接带到床上按住。他单膝抵着许白桥的腿,将盛着米粥的勺子递到他唇边:“乖,张嘴。”
许白桥死死抿着唇,脸色冷淡而倔强。
贺鸣川也不恼,捏住他的下巴,强行撬开嘴,将米粥渡了进去。温热的粥顺着喉咙滑下,带着一丝逼人的苦涩。他挣扎,咳嗽,可贺鸣川却耐心至极,一口一口喂下去,直到半碗粥尽数下肚,才松开手。
许白桥喘着气,眼尾泛红,死死盯着贺鸣川:“你到底想怎样?”
贺鸣川伸手替他拭去嘴角的米粒,低声道:“想留住你。”
许白桥嗤笑:“用囚禁的方式?”
“若是别无选择——”贺鸣川俯身,唇几乎贴在他耳侧,“那便是。”